• 首页
  • 球彩直播备用网址介绍
  • 产品展示
  • 新闻动态
  • 你的位置:球彩直播备用网址 > 新闻动态 > 722、每览昔人兴感之由,若合一契,未尝不临文嗟悼,不能喻之于怀。后之视今,亦犹今之视昔。兰亭集序(三)【魏晋】王羲之 拼音版

    722、每览昔人兴感之由,若合一契,未尝不临文嗟悼,不能喻之于怀。后之视今,亦犹今之视昔。兰亭集序(三)【魏晋】王羲之 拼音版

    发布日期:2025-03-07 16:38    点击次数:178

    每měi览lǎn昔xī人rén兴xìnɡ感ɡǎn之zhī由yóu,若ruò合hé一yí契qì1,未wèi尝chánɡ不bù临lín文wén嗟jiē悼dào2,不bù能nénɡ喻yù3之zhī于yú怀huái。固ɡù知zhī一yī死sǐ生shēnɡ为wéi虚xū诞dàn,齐qí彭pénɡ殇shānɡ为wéi妄wànɡ作zuò4。后hòu之zhī视shì今jīn,亦yì犹yóu今jīn之zhī视shì昔xī。悲bēi夫fū!故ɡù列liè叙xù时shí人rén5,录lù其qí所suǒ述shù6,虽suī世shì殊shū事shì异yì,所suǒ以yǐ兴xīnɡ怀huái,其qí致zhì一yī也yě7。后hòu之zhī览lǎn者zhě8,亦yì将jiānɡ有yǒu感ɡǎn于yú斯sī文wén9。

    注释

    1契:符契,古代的一种信物。在符契上刻上字,剖而为二,各执一半,作为凭证。

    2临文嗟(jiē)悼: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。临,面对。

    3喻:明白。

   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,齐彭殇为妄作: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,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。固,本来、当然。一,把……看作一样;齐,把……看作相等,都用作动词。虚诞,虚妄荒诞的话。彭,彭祖,古代传说中的长寿之人。殇,未成年死去的人。妄作,妄造、胡说。一生死,齐彭殇,都是庄子的看法。出自《齐物论》。

    5列叙时人: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。

    6录其所述:录下他们作的诗。

    7其致一也: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。

    8后之览者:后世的读者。

    9斯文:这次集会的诗文。

    译文

      每当我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,与我所感叹的好像符契一样相合,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,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。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,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。后人看待今人,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。可悲呀!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,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。纵使时代变了,事情不同了,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,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。后世的读者,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。

    赏析

    本文属于一篇书序。文章先是叙述兰亭修禊之事,因修禊而“群贤毕至”,实际上是阐明作诗的缘由;通过“一觞一咏,亦足以畅叙幽情”描绘了作诗时的状况,指明了《兰亭集》属于一部游宴诗集,作者众多,诗作皆是即席创作;结尾用“故列叙时人,录其所述”说明成书的过程,又以“后之览者,亦将有感于斯文”指出本书的意义。同时,作者善于借题发挥,从一次平常的游宴活动论及自己的生死观,借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,使得全篇在立意方面显得超凡脱俗。全文总共分为三段。

    文章的首段记录了兰亭聚会的盛大状况,并写出了与会者的深切体会。

    先明确聚会的时间、地点和原因,随后介绍与会的人数众多,涵盖范围广泛,“群贤毕至,少长咸集”。接着描写兰亭周边秀美的环境。先写高远之处:“崇山峻岭,茂林修竹”;再写近低之处“清流激湍”;而后总括一笔:“映带左右”。用语简洁,富有诗意画情。基于写景,由此顺势引出临流赋诗,点明盛会的内容为“一觞一咏”,“畅叙幽情”,“虽无丝竹管弦之盛”,这属于反面衬托之笔,用以增强表达赏心悦目之情。最后指出盛会当日恰逢令人舒心惬意的天时,“天朗气清”为下文的“仰观”、“俯察”提供了有利条件;“惠风和畅”又与“暮春之初”相互呼应。此时此地的良辰美景,让“仰观”、“俯察”,“游目骋怀”、“视听之娱”完全能够摆脱世俗的烦扰,尽情享受自然美景,抒发自身的情怀。至此,作者把与会者的感受归结到“乐”字之上。笔势疏阔清朗、简洁纯净,毫无雕琢痕迹。

    文章的第二段,阐明了作者对于人生的见解,感慨人生短促,盛事难常,紧密承接上文的“乐”字,引发了种种感慨。

    先用两个“或”字,从正反两个方面分别评说了“人之相与,俯仰一世”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,一是“取诸怀抱,悟言一室之内”,一是“因寄所托,放浪形骸之外”。然后指出这两种表现尽管有所不同,但心情却是相同的。那就是“当其欣于所遇”时,都会“快然自足”,却“不知老之将至”。这种感受,正是针对前文“游目骋怀,足以极视听之娱”的聚会之乐而发,重点写出乐而忘忧。接着由“欣于所遇”的乐引出“情随事迁”的忧,写出乐中生忧,发出“修短随化,终期于尽”的慨叹。文章至此,推进到生死的重大问题。最后引用《庄子·德充符》中的“死生亦大矣”来总结全段,道出了作者内心的“痛”之所在。

    最后一段阐述了作序的缘由。

    文章紧密承接上文“死生亦大矣”生发议论,从自身感受谈起,指出每每发现“昔人兴感之由”和自己的兴感之由完全相同,所以“未尝不临文嗟悼”,可是又说不清楚其中的原因。接着把笔锋转向对老庄关于“一生死”,“齐彭殇”论调的批判,认为那完全是“虚诞”和“妄作”。东晋时期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庄,喜爱虚无主义的清谈,庄子认为自然万物“方生方死,方死方生”(《庄子·齐物论》),并且把长寿的彭祖和夭折的儿童等同看待,认为“莫寿于殇子,而彭祖为夭”。作者能够与当时的风气相悖。对老庄这种思想的大胆否定,是难能可贵的,然后作者从由古至今的事实中做出了进一步的推断:“后之视今,亦由今之视昔”。基于这样的认识,所以才“列叙时人,录其所述”,留给后人去阅读。即便将来“事殊事异”,但“所以兴怀。其致一也”。这就从理论上说明了编订《兰亭诗集》的原因。最后一句,交代了写序的目的,引发后人的感慨。文字收束得干脆利落,引发的情思却绵延不断。

    这篇序言疏阔清朗、简洁纯净而韵味深远,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。并且其用语精巧玲珑,朗朗上口。是古代骈文的佳作。《兰亭集序》在骈文的多个方面都表现出色。在句法上,对仗工整,句意排比,如“群贤毕至,少长咸集”,“仰观宇庙之大。俯察品类之盛”,“或取诸怀抱,晤言一室之内;或因寄所托,放浪形骸之外”,两两相对,音韵和谐,毫无雕琢的痕迹,语言清新、质朴自然。属于议论部分的文字也极为简洁,富有表现力,在用典方面也仅仅使用“齐彭殇”和“修楔事”这样浅显易懂的典故,这样质朴的行文与东晋时代雕章琢句、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鲜明对比。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    相关资讯